[趁開學看出貓特攻隊]:誰在利用教育撈番筆?
(劇透)
泰國電影《出貓特攻隊》近來勁hit,不只在泰國大收,台灣也報捷,香港也氣勢如虹.我剛出席了開學日活動就轉頭入戲院,感覺特別深刻.
這套戲非常聰明,很懂得市場需要,說白一點,這套戲本身也是利用教育撈了一筆.多年前新加坡電影《小孩不笨》大收,已證明亞洲人對學業成績的瘋狂追棒是如何有市場效應,而這套談全世界學生都在應考的美國大學入學試SAT(戲中作了另一個名字)如何透過不同時區差異來出貓的電影,我相信半個地球的學生都會有共鳴,恐怕它真是會長做長有.
這套電影勝在「雅俗共賞」.以前在多倫多修讀電影研究,讓我知道,一套戲能夠「票房大收」本身不是一種罪(有些人以為藝術電影才有價值),而其實電影的第一大功能是提供娛樂.能夠令人兩個小時不看錶,笑戲連場,心情一起緊張,讓觀眾度過了愉快的一百二十分鐘已經是一種成就.
這位泰國導演納塔屈彭皮里亞把劇情處理得緊湊刺激,如同Catch Me if You Can的警匪片般,並不容易.當中我看到鏡頭運用、時空交錯的剪接、配樂運用也頗有心思,讓我看得津津有味.
更難得是觀眾可以由通俗層面以外,也看到更高層次的反思:特別是關於「階級和教育的關係」,說白一點:窮學生有沒有運行?教育是否為窮學生而服務?還是有很多人以「教育」名義,搵錢為實?
劇中的學生主要分兩種:又窮又醒;又有錢又笨.無論窮學生多有骨氣,最終都因為想向上爬而出貓,販賣自己的材智,諷刺是他們的目標也不過是想出國留學,而留學需要的也是一個字:錢.
戲中看到兜兜轉轉,有骨氣的學生也最終「同流合污」,因為墮入了有錢學生營造的不幸圈套,這個轉折讓我非常感慨,人窮無運行,是因為「結構上」有錢人掌握了窮人的命運.
劇中有些對白夠赤裸:女學生出貓被校長教訓,反駁道:「借教育搵錢的不只我一個!」因為她讀的名校也是以各種名義向學生收取費用,也就是「教育產業化」的一種;到學生拿到好成績,該學校就製作幾層高的Banner把「明星學生」的肖像掛在學校外牆做宣傳,讓人想到香港學校外牆的類似風景.當學生沒有利用價值,那張海報立即使拆下來,扔到垃圾房.
另一個場口,那位出貓學生知道可以操控分數,忍不住大喊:「以後是我們選大學,不是大學選我們!」講出那種「入大學」困擾無數學子的夢囈;女主角遊說另一人一起出貓說道:「你做老實人,社會也不會待你仁慈」言下之意,人窮志短,有點小聰明唔搵錢實在太笨.
到最後男主角成為共犯,比女主角更淪落,他說了一句,今日在香港也會讓我的學生產生共鳴:「你甘心讀完四年大學,搵的錢只不過這麼少?倒不如一起經營這場出貓大茶飯吧!」讀完大學搵唔到錢已經不是新的現象,我們總會聽到年輕人千辛萬苦入讀大學,到頭來畢業變成失業,即使搵到工薪金也只是搵一萬多一點,劏房也租不起的懊惱.讀大學不只不能讓人脫貧,還學能是學債的開始.
看電影中途,我很快就想到一個問題:不知道這套戲在結局會「點收科」?如果描繪到出貓的人成功又逃之夭夭,將會是違反「道德教侮」,但這群主角最後被法律制裁,又實在太陳腔濫調;果然,電影仍是逃不出亞洲風格:娛樂過後,最後還是要有「正面教育意義」作結,我實在覺得這個結局於角色性格上不合,對男主角也不太公平,不過,結局的老土也是瑕不掩瑜,總的來說,這是一套頗老少咸宜值得入場的電影.